90岁老太:“低保隐富”
近日网上刊出在中国没有100万元人民币就无法养老的文章,不少人会问,那么美国老人的晚年又是怎么过的呢,是否也需要很多的钱才能老有所养呢?带着这个问题,美国《侨报》记者采访了居住在洛杉矶90岁高龄的康老太太。
据老人介绍,28年前她62岁,儿子办理亲属移民把她从香港弄到美国,之后儿子便为她申请老人的各项福利,其中包括低收入住房和医疗保险(红蓝卡)。
康老太太很快就拿到了政府提供的两房一厅低收入老人公寓,房租1200美元/月,但考虑到老人“零收入”,而且儿子也是“低收入”,政府便同意为老人补贴400美元房租,剩余800美元由儿子支付。
患有关节炎的康老太太行动不便,政府又为她每月支付800美元请了一位女性社工,每周3天到老人家里为她买菜、做饭、洗衣;政府还为老人提供一个轮椅,让社工推她出门散步。
此外,政府还为康老太太提供了每月价值200多美元的食品券,解决她的吃饭问题。
老人向美国《侨报》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她在香港有房产,也有一些积蓄,来美国后,3个儿女都给她零花钱,她的小日子过得美着呢,不仅牙齿、眼睛都包括在健保之内,她在80岁之前每年还都在儿女的陪伴下出去旅游一趟。
康老太太要求记者用化名写她的故事,因为担心政府知道会影响她的老人福利。她低声说道:“儿女给的零花钱加在一起也有1000多美元,但都是直接交到我手上,不能存到银行,否则被政府查出我有钱,所有的福利就可能被取消了。”
一位保险业者透露,美国有很多“账单上穷、口袋里富”的“低收入”家庭,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多享受一些美国的福利。有些人本来有房子,但为了变成“低收入”,退休前就把房子买了,政府来查就说买房子的钱“赌”光了,结果就成了“低收入”,不仅拿到免费的“白卡”,退休后也住进了低收入老人公寓。
失意商人“以房养老”
在美国,许多人有养老靠政府的想法,因为政府为那些无收入或低收入的老人提供了很优厚的福利。可曾经赚过大钱的李小姐与众人的观念不同,她的经历让她认识到,养老还是靠自己最稳妥。
家住洛杉矶华人最集中城市的李小姐,40年前从台湾来美做生意,后来干脆留在了美国。李小姐是做珠宝生意的,这也是其家族生意。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李小姐在美国批发珠宝,约半个月时间就有两万余美元的收入,而当时的两万美元,可在洛杉矶近郊景色优美的半山上买一幢独立屋了。
上世纪70年代末,李小姐成了家,与先生一起做起了房地产生意。到了80年代中期,夫妇两人已赚了几百万,在南加地区买下了许多房产,并与人合伙开了保龄球馆及日式餐厅等。
可90年代初,美国遭遇了经济危机,由于投资商业地产不慎,夫妇俩的钱财几乎全部赔光,两人也离了婚。
此后数十年,李小姐靠当年剩下的惟一一幢房产维持生活。她将这幢3室加一个地下室的连体住宅楼出租给5个房客居住,租金所得除了每月支付银行800美元的房产贷款与150美元的社区服务费,以及每年2700余美元的地产税外,她还剩下一些可供生活的现金。
看病基本不用花钱,李小姐是美国公民,既有联邦政府提供的医保又有加州政府提供的医保,但前提条件是,在百年之后,她现有的房产要归政府所有。李小姐没有孩子,不在乎身后的房产,她对目前的生活现状感到满足。
依李小姐目前的收入水平,她可以申请联邦政府的生活补助金。政府官员在审查申请人的资产状况时,不计算房地产,仅查申请人的银行存款,李小姐的个人账户存款不足2000美元。可李小姐在领取了两年零两个月的联邦生活补助金后,突然接到了通知,联邦政府要求她立即停止享受联邦生活补助金,并要求她退还以前所领取的联邦生活补助金。
李小姐后来发现,联邦政府查到了她与其他3家连体住宅楼户主的一个联合账户,这个户头的存款金额超过了3000美元。李小姐说,出了这样的事她只能认倒霉,所幸联邦政府要求李小姐分期还款的期限为30年,这便大大降低了每月还款给她带来的压力。
“幸亏我有这幢房产,不然日子会过得很辛苦。”有了这样的经历,李小姐相信,在美国养老还是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