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治中称,华人生意向外族裔顾客拓展是必然趋势。图为邝治中(左)在发言。
(美国《世界日报》/档案照片)
据美国《世界周刊》报道,近年来全美华埠的老店接连关闭,看似很多店面都难逃“不过三代”的命运。长期关注美国华裔移民社区的纽约城市大学亨特学院教授邝治中(Peter Kwong)认为,这是一个自然现象。
随着一代代新移民的循环,华埠会一直存在,但要求第二代、第三代居住在这里或是继承家业,是一种奢求,生意向外族裔顾客拓展是必然趋势。
邝治中说,首先要看怎样定义老店,一种是从开始营业到现在一直做同样行业的老店;另一种则是一家店的老板连续下来同一家人经营的店面,曼哈顿华埠“永安和”属于第二种。不过邝治中认为,永安和所售卖物品的主要对象是外族裔顾客,因此严格意义上讲,该店所希望保存下来的东西,并不与住在华埠的华裔相关。而近年来,“南华茶室”由年轻老板接手后结合网络营销,将茶室生意做得异常红火,可谓是后生代中的翘楚,值得深思。
邝治中解释,1970年前华埠店面的重要性是由其起到连结在美华裔与中国家乡间关系而决定的,“那时候华裔在华埠店铺里买东西,与同乡会有关,比如李氏公所开了一家店后,姓李的同乡就会去买”。此外,那些店铺也是朋友间喝茶、会面的场所,有很重要的社会交际意义。再者,由于这些店铺内设有信箱,就为很多家中无法收到信件的华裔居民提供了一个邮寄地址,从中国寄来的东西可直接在店面中领取,“不只是卖东西,更重要的是这些店还有社会联系的价值”。之后,种族隔离的影响越来越小,华裔开始搬到纽约各地去居住,这些店的社会交际功能减弱,也就开始慢慢消退了。
邝治中说,如今华埠的商店多只以做生意为目的,再根据顾客对象分为主要面向华裔和主要面向外族裔的店面。他强调,保存华埠的老店面的想法很好,但要分清是为谁服务。再者,保存店面和华裔居民的流失并没有直接联系。“第二代和第三代华裔离开华埠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和贵族化并没什么关系。”新移民刚来到美国,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不惯等各种困难,开餐馆、开店铺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他们一定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从事同样工作的”。
对于华埠店铺“不过三代”的命运,邝治中有自己的看法。他不仅认为华裔第二、第三代自身来讲不愿意继续做上一辈的生意,其实也根本没有必要继续做。“中国人本身来到美国后开店更多事迫于生计,而随着一代又一代新移民的到来,循环往复,总有新的人接手之前的生意,所以并不需要自家下一代来接手。”且在消费方面,由于华裔第二、三代基本搬往城郊居住,而该地区也有十分充足的购物资源,他们就更不会回到华埠来购买商品,“华埠更多成为他们回来看望祖辈、在周末一起聚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