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加拿大无需担忧未来

2017-01-19 16:00:28 加拿大移民生活
   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移居加拿大多年的华人,从最初的不习惯到逐渐融入,再到慢慢引导着自己的母亲也融入加拿大,他爱上了这里,爱上了加拿大的生活。再对比国内的生活状态,他说,之所以一定要留在这里,是因为痛恨一辈子都活在“匮乏感”里。

  以下是他的述说,让我们跟着他来了解加拿大的生活

  中国人虽然今天富了起来,骨子里还是担心有一天突然变穷。

  所以习惯上要积累,不断积累,才能够有一点安全感。看到一篇文章指出,北上广的小白领天天拿钱旅游买包包,不知道置实业,他们生活看起来再丰富再奢靡,一跟有房产的人比,马上就露怵,马上等级一目了然。

  我对这文章的理解是,倡导小白领把生活享受的钱都拿来买房买地。看的那一瞬间,我是赞同的,但后来想想,并非那么回事。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是他自己选择的,不是跟别人比较得来的。就算一个人一辈子没有实业,人家活的爽啊。你一辈子是有几套楼房,但你去过几个国家,看过几个奇迹?给后代留了财产,那也不是你的。你给后代营造了个高起点,与你个人有半毛钱关系啊?!总不能你老了后逢人就说我这辈子攒了几套房产给儿子……so?!

  最开始要适应这边的小费文化,是有点困难。一开始没办法,会给10%。但是后来得知,只有很烂的服务才给10%,服务员要自我检讨的,开始给15%。

  再后来,在一些大城市比如多伦多啊纽约啊,15%是基本线(就是说小费的基本满意度的线提高了),所以最好给18%。心疼当然会心疼,然而这是社会文化和社会规则,不是装不装逼的问题。

  我妈就很郁闷,时常劝告我不要给小费。存包取包这种要给零钱的,我妈也拒绝。但是我一直努力给她一个信号,就是,钱是可以赚的,只要你肯付出时间和努力,在这个社会,是不会让你没饭吃的。而且你可能还会吃的好玩的好。我不是富二代,我出国签证需要的资金证明都是家里借的钱,但那又怎样?并不妨碍你可以有一个没有匮乏感的生活。

  匮乏感真的很可怕

  匮乏感让你不懂变通,裹足不前。匮乏感让你把金钱放到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而让你忘了道德、礼节、人情。

  匮乏感是一个人生活的不幸福的源泉,我痛恨匮乏感。只有没有匮乏感时,你才敢于开启人生更多的门,进行更多的尝试,因为你相信,钱今天花出去,明天是可以挣回来的,所以你不至于这辈子过早地开始谨小慎微,或者退休吃养老金。

  中国人普遍放弃自己太早了。90岁是未来的平均年龄,我们父母这样年纪的才不过一半多一点,就天天强调自己老了。人生还有一半呢好吗?

  我们也是,小小的二十几岁的人,就说自己老了,不嫁不娶就嫁不出了娶不到了……还有六十几年呢,这么倚老卖老好意思吗?!

  因为对匮乏感的远离,我开始有能力梦想诗和远方,开始敢于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啊,回来发现要吃土几个月、经济紧张几个月是常事,但是你还是做到了啊!

  远离匮乏感是一个过程,可以说我还一直在进化。

  远离匮乏感就是你明白,你值得对自己的辛苦进行犒劳,哪怕是一次外卖,哪怕是一场电影。

  一个不懂得远离匮乏感的人,会一辈子生活在匮乏感里,这就是为什么有说法说,越会花钱的人也越会赚钱,越懂得花钱的就越富呢?因为,对钱的热爱会刺激他们的潜力啊!!

  当钱是房子的时候,它就放在那,不离不弃,不会对你精神和心态上造成波动。而花钱就不一样了啊,你买个包包买个鞋,短期的满足感和刺激完败放房子在那里的长期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你要攥着房钥匙安慰自己的一生吗?

  我曾设想过,很多年以后,如果一个有着几套房的朋友坐在我面前,我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但结果证明,我依然不认为当初的选择是错的,我会认为我这辈子没有白活。

  北美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后的表现就是不论人是穷还是富,都显得并不匮乏。穷人也自得其乐,富人有富人的生活。街头卖艺的也不认为自己是个卖艺的就低人一等,酒吧里跳脱衣舞的也不认为自己就应该被浸猪笼。

  最开始我看到学校里每晚灯火通明,没有关灯的习惯,我还一度想要倡导下节电行为,后来明白,这就是不匮乏的一种文化了。我不能说这是文明,但是不缺电所以不省电,好像也说的过去。

  再比如社会秩序这种不超车不抢道的,因为没有匮乏感,所以不疾不徐,怡然自得,使得在大火烧城撤离时,没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

  反而是一些华人社区在一直传播负面言论,比如一些文章说如果大火发生在中国,政府肯定第一时间搞定,怎么会严重到烧城?我就问我的白人朋友,他们回答,政府已经做了他们能做的所有了,完全表示理解。

  再比如叙利亚难民登陆加拿大,加拿大人没见得有什么反应,反而是华人社区开始大肆传播恐怖,反对难民登陆。后来难民每天八十加币的伙食费显然比一般人特别是移民的生活水准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就开始觉得不平衡……

  你现在明白我说的匮乏感了吧?就是已经移民加拿大的华人还是有的匮乏感。一种担心别人跟你抢饭碗,好像难民多吃一点你就会少吃一点的心理。而本土人是怎么想的呢?他们尽全力帮助难民,小孩班上有叙裔难民会问候她怎么样上学了没有,体会到难民并不想离开家乡来这里而是被迫的,并没有觉得帮助难民是一件伤害自己利益的事——这就是匮乏感教育下的区别。

  不同的成长环境,让你的思维方式都会有区别。拥挤、踩踏、插队……竞争,始于资源的稀缺。如果我有足够的空气、水和粮食让我生活,为何我还会有那么多欲望?!

  一个朋友带着刚出生的宝宝回国,然后在送老公回北美的机场写下一段感言,大概是曾经多么向往回来,可是回来后拥挤的人群、无处不在的雾霾都让她怀念这个六月飞雪的安静的小岛城市。

  “这片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土地,怎不敌异国他乡五年的孤独?”

  最后她说,由复杂变简单容易,由简单变复杂难。事实上,我认为其实是由匮乏感变不匮乏容易,由不匮乏变匮乏难。

  并不是在鼓吹“资本主义好”论

  资本主义是个高度成熟的经济金融社会,就是我妈说的,没钱真的什么都干不了。但是在中国难道不是吗?在中国没钱你就可以等人施舍吗?

  我妈看到超市和商场,跟她一样年龄的大妈都在收银或打扫卫生,她很理解不了。就她的认识,这个年龄的人应该养尊处优带带孙子溜溜鸟跳跳广场舞。

  但是,我告诉她,她们好像是蛮苦的,这么大年纪还在干活,但人家在佛罗里达海滩度假晒太阳的时候你看得到吗?人家今天的辛苦是为着明天梦想的远方储存能量,我不认为她们中的任何人有值得可怜的。

  如果我到那个年纪了,我有一个梦想需要我出去收银打扫卫生才能完成,我当然愿意去干,而不是呆在家里吃那可怜的退休金。

  最后想谈一下我对“精英”的理解

  这个是在和我导师讨论过后才发现我对精英(elite)的认识和他们有偏差。我原以为,像他们这样有名望的大学终身教授应该算是精英了吧。年收入10万加币(虽然税后拿到手可能6万多),也是个小中产了吧,而且在北美知识分子的文化资本很高。

  但是就在我把“elite”这个词用在她和其他教授身上时,她告诉我你要小心哦,这个词不能随便用,因为很容易激民愤的。因为她认为他们都是“folks(平民)”啊!!

  对比中国,动辄某个企业高管也是社会精英了,有个小公司当个小老总也是社会精英了,大学教授也是社会精英了……按这样来说世界上精英也太Tm多了!照她的概念,精英是people with money and power(有钱及有权的人),这些人是可以影响社会决策的,也就是奥巴马和他的内阁能够得上精英的称呼吧,其他人,过自己的小日子就好,何必把自己想的那么重要?!

  中国人往往自己日子还没过清楚,就先胸怀天下要改变世界了。

  是的,个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前提是作为个人你过的足够充实满足。

  你人生的第一个苹果手机,第一台mac,第一个名牌包,第一双Manolo Blahnik,第一件trench coat,都是人生中升级打怪的战利品。

  这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是你的个人价值。共勉吧!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移民加拿大无需担忧未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移民新加坡的真实感受是什么

新加坡移民感受

新西兰移民的真实生活怎么样

移民新西兰优势

瑞士移民真实生活介绍2021

瑞士移民生活

普通人移民加拿大的真实生活

加拿大移民真实生活

葡萄牙移民衣食住行真实生活体验

葡萄牙移民生活

加拿大移民的福利有什么 怎么申请加拿大移民

加拿大移民方式

加拿大萨省移民优势盘点

加拿大移民

加拿大移民入境准备有哪些

加拿大移民准备

申请加拿大投资移民怎样找工作

加拿大移民

2021加拿大移民后要缴哪些税

加拿大移民缴税

热门问答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移居加拿大多年的华人,从最初的不习惯到逐渐融入,再到慢慢引导着自己的母亲也融入加拿大,他爱上了这里,爱上了加拿大的生活。再对比国内的生活状态,他说,之所以一定要留在这里,是因为痛恨一辈子都活在“匮乏感”里。

  以下是他的述说,让我们跟着他来了解加拿大的生活

  中国人虽然今天富了起来,骨子里还是担心有一天突然变穷。

  所以习惯上要积累,不断积累,才能够有一点安全感。看到一篇文章指出,北上广的小白领天天拿钱旅游买包包,不知道置实业,他们生活看起来再丰富再奢靡,一跟有房产的人比,马上就露怵,马上等级一目了然。

  我对这文章的理解是,倡导小白领把生活享受的钱都拿来买房买地。看的那一瞬间,我是赞同的,但后来想想,并非那么回事。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是他自己选择的,不是跟别人比较得来的。就算一个人一辈子没有实业,人家活的爽啊。你一辈子是有几套楼房,但你去过几个国家,看过几个奇迹?给后代留了财产,那也不是你的。你给后代营造了个高起点,与你个人有半毛钱关系啊?!总不能你老了后逢人就说我这辈子攒了几套房产给儿子……so?!

  最开始要适应这边的小费文化,是有点困难。一开始没办法,会给10%。但是后来得知,只有很烂的服务才给10%,服务员要自我检讨的,开始给15%。

  再后来,在一些大城市比如多伦多啊纽约啊,15%是基本线(就是说小费的基本满意度的线提高了),所以最好给18%。心疼当然会心疼,然而这是社会文化和社会规则,不是装不装逼的问题。

  我妈就很郁闷,时常劝告我不要给小费。存包取包这种要给零钱的,我妈也拒绝。但是我一直努力给她一个信号,就是,钱是可以赚的,只要你肯付出时间和努力,在这个社会,是不会让你没饭吃的。而且你可能还会吃的好玩的好。我不是富二代,我出国签证需要的资金证明都是家里借的钱,但那又怎样?并不妨碍你可以有一个没有匮乏感的生活。

  匮乏感真的很可怕

  匮乏感让你不懂变通,裹足不前。匮乏感让你把金钱放到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而让你忘了道德、礼节、人情。

  匮乏感是一个人生活的不幸福的源泉,我痛恨匮乏感。只有没有匮乏感时,你才敢于开启人生更多的门,进行更多的尝试,因为你相信,钱今天花出去,明天是可以挣回来的,所以你不至于这辈子过早地开始谨小慎微,或者退休吃养老金。

  中国人普遍放弃自己太早了。90岁是未来的平均年龄,我们父母这样年纪的才不过一半多一点,就天天强调自己老了。人生还有一半呢好吗?

  我们也是,小小的二十几岁的人,就说自己老了,不嫁不娶就嫁不出了娶不到了……还有六十几年呢,这么倚老卖老好意思吗?!

  因为对匮乏感的远离,我开始有能力梦想诗和远方,开始敢于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啊,回来发现要吃土几个月、经济紧张几个月是常事,但是你还是做到了啊!

  远离匮乏感是一个过程,可以说我还一直在进化。

  远离匮乏感就是你明白,你值得对自己的辛苦进行犒劳,哪怕是一次外卖,哪怕是一场电影。

  一个不懂得远离匮乏感的人,会一辈子生活在匮乏感里,这就是为什么有说法说,越会花钱的人也越会赚钱,越懂得花钱的就越富呢?因为,对钱的热爱会刺激他们的潜力啊!!

  当钱是房子的时候,它就放在那,不离不弃,不会对你精神和心态上造成波动。而花钱就不一样了啊,你买个包包买个鞋,短期的满足感和刺激完败放房子在那里的长期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你要攥着房钥匙安慰自己的一生吗?

  我曾设想过,很多年以后,如果一个有着几套房的朋友坐在我面前,我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但结果证明,我依然不认为当初的选择是错的,我会认为我这辈子没有白活。

  北美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后的表现就是不论人是穷还是富,都显得并不匮乏。穷人也自得其乐,富人有富人的生活。街头卖艺的也不认为自己是个卖艺的就低人一等,酒吧里跳脱衣舞的也不认为自己就应该被浸猪笼。

  最开始我看到学校里每晚灯火通明,没有关灯的习惯,我还一度想要倡导下节电行为,后来明白,这就是不匮乏的一种文化了。我不能说这是文明,但是不缺电所以不省电,好像也说的过去。

  再比如社会秩序这种不超车不抢道的,因为没有匮乏感,所以不疾不徐,怡然自得,使得在大火烧城撤离时,没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

  反而是一些华人社区在一直传播负面言论,比如一些文章说如果大火发生在中国,政府肯定第一时间搞定,怎么会严重到烧城?我就问我的白人朋友,他们回答,政府已经做了他们能做的所有了,完全表示理解。

  再比如叙利亚难民登陆加拿大,加拿大人没见得有什么反应,反而是华人社区开始大肆传播恐怖,反对难民登陆。后来难民每天八十加币的伙食费显然比一般人特别是移民的生活水准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就开始觉得不平衡……

  你现在明白我说的匮乏感了吧?就是已经移民加拿大的华人还是有的匮乏感。一种担心别人跟你抢饭碗,好像难民多吃一点你就会少吃一点的心理。而本土人是怎么想的呢?他们尽全力帮助难民,小孩班上有叙裔难民会问候她怎么样上学了没有,体会到难民并不想离开家乡来这里而是被迫的,并没有觉得帮助难民是一件伤害自己利益的事——这就是匮乏感教育下的区别。

  不同的成长环境,让你的思维方式都会有区别。拥挤、踩踏、插队……竞争,始于资源的稀缺。如果我有足够的空气、水和粮食让我生活,为何我还会有那么多欲望?!

  一个朋友带着刚出生的宝宝回国,然后在送老公回北美的机场写下一段感言,大概是曾经多么向往回来,可是回来后拥挤的人群、无处不在的雾霾都让她怀念这个六月飞雪的安静的小岛城市。

  “这片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土地,怎不敌异国他乡五年的孤独?”

  最后她说,由复杂变简单容易,由简单变复杂难。事实上,我认为其实是由匮乏感变不匮乏容易,由不匮乏变匮乏难。

  并不是在鼓吹“资本主义好”论

  资本主义是个高度成熟的经济金融社会,就是我妈说的,没钱真的什么都干不了。但是在中国难道不是吗?在中国没钱你就可以等人施舍吗?

  我妈看到超市和商场,跟她一样年龄的大妈都在收银或打扫卫生,她很理解不了。就她的认识,这个年龄的人应该养尊处优带带孙子溜溜鸟跳跳广场舞。

  但是,我告诉她,她们好像是蛮苦的,这么大年纪还在干活,但人家在佛罗里达海滩度假晒太阳的时候你看得到吗?人家今天的辛苦是为着明天梦想的远方储存能量,我不认为她们中的任何人有值得可怜的。

  如果我到那个年纪了,我有一个梦想需要我出去收银打扫卫生才能完成,我当然愿意去干,而不是呆在家里吃那可怜的退休金。

  最后想谈一下我对“精英”的理解

  这个是在和我导师讨论过后才发现我对精英(elite)的认识和他们有偏差。我原以为,像他们这样有名望的大学终身教授应该算是精英了吧。年收入10万加币(虽然税后拿到手可能6万多),也是个小中产了吧,而且在北美知识分子的文化资本很高。

  但是就在我把“elite”这个词用在她和其他教授身上时,她告诉我你要小心哦,这个词不能随便用,因为很容易激民愤的。因为她认为他们都是“folks(平民)”啊!!

  对比中国,动辄某个企业高管也是社会精英了,有个小公司当个小老总也是社会精英了,大学教授也是社会精英了……按这样来说世界上精英也太Tm多了!照她的概念,精英是people with money and power(有钱及有权的人),这些人是可以影响社会决策的,也就是奥巴马和他的内阁能够得上精英的称呼吧,其他人,过自己的小日子就好,何必把自己想的那么重要?!

  中国人往往自己日子还没过清楚,就先胸怀天下要改变世界了。

  是的,个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前提是作为个人你过的足够充实满足。

  你人生的第一个苹果手机,第一台mac,第一个名牌包,第一双Manolo Blahnik,第一件trench coat,都是人生中升级打怪的战利品。

  这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是你的个人价值。共勉吧!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