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隔壁和蛮蛮同岁,已亭亭玉立的凯特,带着弟弟站在门外,彬彬有礼地问我,是否可以到我家后院捡弟弟玩耍飞过来的球。
跟平常一样,我让他们自行去后院找,自己则继续忙。
凯特带着弟弟从后院回来,我问“找到了吗?”
她给了我一个灿烂的笑“找到了,谢谢!”。
道别,出门时回头不忘再次谢谢。整个过程都轻手轻脚。
过了半小时,突然有重重的拍门声。我还没来得及应门,又传来几声急促的“叮咚”门铃。
赶紧开门,原来是另一边邻居家小女儿朱莉,站在她身后的,是她爷爷(那几日她家小弟弟出生,老人过来帮忙)。
朱莉不说话,爷爷推推她“自己说吧”。
推了几次,朱莉终于开口了,但一直没好意思正眼看我,原来也是球掉我家院子了。
她第一次到我家来。我很热情带她进屋,并引着她去院子找球。
一路我问她问题,她基本都不正面回答。倒是看到泳池防阳光的塑料布,兴奋得一边问这是什么?一边抬脚就想踩上去。
我赶紧拉住她,暗暗吓出一身冷汗。
送她出门的时候,经过钢琴,她兴奋地停下来一阵乱敲。爷爷在门口板着脸低声阻止和催促她,才蹦跳出门,头也没回。
看到这,大家闪出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不,不是教养。
这是很碰巧同一天下午发生在我家的事情。
每天都有一辆黄色校车,停在我家隔壁门口,送朱莉上学放学。而车的放学时间,比普通小学时间晚,车上,也看不到几个学生。
是的,朱莉是个特殊儿童,她上的是特殊学校。
上个月因为政府文件的办理,需要提前把蛮蛮从学校接出来。正等着,看到一群跑步的同学,中间夹着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孩子,有一个专门的老师推着他一起跑。
我问蛮蛮,他很平静答复我,对啊,残疾同学,还有专门指定的老师和同学照顾他。
一副见惯不怪的样子。
在美国,根据《残障教育法》--IDEA法案,残疾孩子,是享有100%被教育权利的,这是法律赋予孩子的平等被教育权。
什么是IDEA?
美国的IDEA法案,起源于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Education of All HandicappedChildren Act)。
1990年通过了《残障教育法》(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Education Act ),IDEA基本定型。
之后又经过不断修正和完善,成为今天的IDEA法案。
根据法案中300.8的部分,残障孩子的定义如下:
一个0-21岁的孩子,通过300.304到300.311部分评估,具有
智力低下
听力障碍(包含耳聋)
语言障碍
视力障碍(包含眼瞎)
严重情绪困扰
骨损伤
自闭症谱系障碍
脑外伤
其它健康障碍
具体学习障碍
聋哑或多重残疾
以及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
(备注:孩子的范围定义到21岁,是为了确保覆盖范围到大学)
IDEA的主要目的
第一:保障残障孩子的权利。
IDEA确保残障孩子和其它所有孩子一样,有机会获得免费和适当的公共教育(FAPE)。学校必须给残障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特殊教育环境。
第二:保障残障孩子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发言权。
IDEA规定,学校对每个残障孩子,必须制定量身定做的教育计划。而残障孩子的父母,在个性化教育计划中具有始终的发言权,在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法律赋予孩子父母以权利和保障。
我有两个闺蜜,都带着两娃,还常常忙于国内慈善机构的奔走。这些机构都是民办私人创立,靠爱心人士捐赠维持,有自闭症、聋哑儿童等。
前段时间从来不发求助信息到朋友圈的她们,着急发文号召密友们捐助一家快要发不出工资的聋儿童慈善机构。创办者竟然是一位美国妇女,在国内帮助着一群贫困的聋孩子。
每次看到这种信息,除了积极响应捐助,身在美国看到美国残障孩子待遇的我,总会心痛国内残障孩子权益的微弱。
几年前看到喜欢的作家蔡真妮坦言当时出国的目的,是被逼为了给自闭症的儿子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而来美国几年,无处不在的残疾人优先的社会规则,时常感叹这是一个对残疾人优待和尊重的社会。
自己身边这些残障儿童案例,过着比国内残障孩子幸福得多的生活。身为残障儿童,他们是不幸的,然而生活在美国,他们又是幸运的。
所以,当常常被问该不该移民的时候,也只有这一个理由,让我能肯定回答你:如果你有特殊孩子,那么移民吧!